脑膜瘤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阐微研术第二十五期经常头晕,崇明阿姨 [复制链接]

1#

手术视频

神经内镜技术的时代性:20世纪初出现,目前神经内镜技术已日趋成熟,在神经外科颅底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,成为和显微技术并驾齐驱、相互融合的新颖技术。

神经内镜技术优势:抵近观察,视野更加清晰;更加微创,可以轻松处理颅内深部的病变。

神经内镜技术适用范围:垂体瘤、脊索瘤、颅咽管瘤、鞍区脑膜瘤、听神经瘤、脑室肿瘤、松果体区肿瘤、颈腰椎间盘突出等各种颅内疾病和脊柱退变性疾病。

本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脊索瘤患者杨阿姨,上海崇明人,今年63岁。事情有点蹊跷,杨阿姨半年前突然觉得自己无原由头晕,医院做个常规体检。结果医生发现杨阿姨脑子深部骨头有破坏,像被小虫子一口一口吃掉一样,进一步核磁共振检查才发现,杨阿姨长了脊索瘤。这个肿瘤最大径已经有3.7公分,在生长的过程中把杨阿姨颅底骨质一点点侵蚀、破坏,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!年四月底,疫情稍有好转,杨阿姨就立即去看了楼美清主任门诊。“楼主任,我的脑子会被吃穿吗?”杨阿姨带着惊恐小声问楼主任。楼主任亲和耐心地说道:争取把肿瘤全部切除掉,就不会。已经被破坏的骨质,不会影响你的生活。但是如果你不去治疗的话,肿瘤慢慢长大,不仅破坏骨质,周围神经、血管、脑干都会受到破坏,甚至会影响到生命。杨阿姨听后松了一口气,幸亏发现及时,还有救!疾病解释脊索瘤: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缓慢生长、局部侵蚀骨质的新生肿瘤,它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。当胎儿发育至3个月的时候脊索开始退化和消失,仅在椎间盘内残留,即所谓的髓核。如果脊索的胚胎残留滞留到出生后,可逐渐演变成肿瘤,脊索瘤好发于颅底蝶枕部和骶尾部。分型:普通型、软骨样脊索瘤、间质型,其中普通型和软骨样脊索瘤属于偏良性的肿瘤。而间质型肿瘤增殖活跃,可见到核分裂象,少数可见血流转移和蛛网膜下腔种植性播散,可继发于普通型放疗后或恶变。临床表现:约70%的病人有头痛,为持续性钝痛,可向后枕部或颈部延伸。日复一日的颅底骨侵蚀,可导致出现持续性头痛。依据肿瘤部位和肿瘤的发展方向临床表现各有不同,鞍区和斜坡部脊索瘤主要表现在Ⅲ、Ⅳ、Ⅵ脑神经麻痹,其中,以VI脑神经受累较为多见,如果脑干受压,可出现症状:步行障碍、锥体束征、第Ⅵ、Ⅶ脑神经障碍等。手术方式:该病人肿瘤位于上斜坡,垂体柄的后方,鞍背和双侧后床突的骨质被肿瘤侵犯,肿瘤位置深在。通常情况下,可以选择开颅侧方入路和经鼻内镜入路切除肿瘤,很显然,如果选择开颅手术,难以顾及双侧后床突及鞍背,可能会有较多的肿瘤会残留下来。相反,经鼻内镜经蝶窦斜坡入路可以很好的顾及到鞍背和双侧的后床突,采用一种方式,即可将肿瘤切除。位于鞍背上方、垂体柄后方的肿瘤正好利用内镜抵近和多角度观察的优势。

患者术前MRI

患者术前CT

术前预案

该病人手术计划通过经鼻蝶内镜入路切除上斜坡和垂体后方的肿瘤。

难点一是如果肿瘤质地较硬,需要做垂体移位才能显露后床突和鞍背的肿瘤。

难点二是该病人蝶窦发育为半鞍形,需要磨除较多的斜坡骨质,才能显露鞍背以及斜坡端和垂直端的颈内动脉,进而切除后床突,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将肿瘤完全切除。

颅底重建:脊索瘤有一定的侵袭性,侵蚀骨质和硬膜,该病人鞍背硬膜呈圆弧形被肿瘤挤向脑干,很可能会有硬膜的破损,肿瘤细胞通过破损的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,引起肿瘤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播散,需要在切除肿瘤时小心分离,防止肿瘤细胞脱落。另一方面,破损的硬膜是脑脊液漏的来源,要做妥善的颅底重建,防止脑脊液漏的发生。

下图为术中所见

「观看完整手术视频可点击篇首图片」

手术主刀:楼美清助手:毕云科

手术时长:2h30min

手术过程:先在内镜下做鼻中隔带蒂黏膜瓣,进入蝶窦腔后,先磨除鞍底,在蝶鞍上方可见肿瘤组织,在斜坡磨除过程中,先向鞍背方向磨除骨质,再向双侧扩大磨除,因颈内动脉的阻挡,难以直接显露及磨除后床突。

术中肿瘤质地中等,血供丰富,切除肿瘤过程中术中操作空间变大,内镜下可直接在垂体后方操作,避免了垂体切开移位。发现斜坡硬膜有破口,颅底重建时做了重点修补。

术后三个月MRI

患者术后状态

患者术后病理

结语

该病例肿瘤位于上斜坡、鞍背及双侧后床突附近,毗邻视神经、垂体柄、动眼神经、外展神经、颈内动脉、基底动脉及下丘脑等重要的神经、血管结构,如果肿瘤组织突破硬膜,这些组织受累,手术将变得异常困难,肿瘤难以切除。该病例发挥了神经内镜技术的优势,在肿瘤突破侵犯这些组织结构之前切除。这个患者是幸运的,我们祝福她获得了新生!

走近手术室-让医疗不再陌生,来看一下医生平时是如何手术的吧

更多内容请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